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总结

常德市民政局2009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思路

2010-01-29 08:53 来源:办公室
字号:【

  一、2009年民政工作情况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民政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市民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得到了民政部和省厅的充分肯定。《中国社会报》6个头版头条推介了常德的民政工作。市民政局被民政部评为“全国贯彻实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先进单位”;被省民政厅评为 “全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先进单位”、 “全省为民办实事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城市低保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农村低保工作先进单位”、 “全省农村敬老院改扩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医疗救助工作先进单位”、 “全省临时救助工作先进单位”、 “全省民政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市”、 “全省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先进单位” 、“全省烈编工作先进单位”。武陵区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安乡县、石门县民政局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临澧县、桃源县、澧县、石门县民政局被评为“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津市市、武陵区、鼎城区、临澧县民政局被评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县市区”; 津市市、石门县、安乡县、汉寿县民政局被评为“全省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先进单位” 。

  (一)吸纳各种资源和手段,在为民生服务上下功夫

  1、多渠道筹措民生资金。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今年,市政府下达给我局的争资争项目标任务是45230万元。2009年实际争取资金57000万元,其中政策性民生资金52931.19万元、民生项目建设资金4068.81万元,占全年计划任务的126%。二是落实配套资金。2009年,协调市、县财政预算落实民政配套资金10028万元。三是发行福利彩票筹措资金。2009年共发行福利彩票14500万元。四是向社会募集资金。2009年,全市募集慈善资金1899万元,敬老院和村级五保之家建设接受社会捐助1180万元。

  2、建立政策扶持机制。今年,我们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修订出台了《常德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市政府令1号);出台了《常德市城乡困难家庭临时生活救助实施办法》,解决了低保边缘户和低收入家庭临时生活困难无救助政策的问题;出台了《常德市农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办法》,解决了农村敬老院“身份”定位、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等问题;出台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今后几年民政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为解决市、县民政部门工作经费紧张和乡镇民政工作力量薄弱等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

  3、认真执行市人大决议,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今年,市人大将农村危房改造列为1号议案,要求2009年至2011年完成5199户农村无(危)房户的援建任务。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市人大决议,采取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资助的方式,加快了“农村安居房”建设。这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二)突出民本民生,在为民办实事上下功夫

  今年,列入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政工作有四项: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乡镇敬老院建设和农村安居工程建设。

  1、城市低保工作取得了新成效。2009年向上争取城市低保转移支付资金21543万元,县市区财政共预算配套城市低保资金2647万元。全市保障城市低保对象12.4万人,月人均救助水平达到148元,比上年提高30元,分别超过省、市政府考核目标30元、15元。

  2、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新成效。2009年向上争取农村低保转移支付资金8923万元,县市区财政共预算配套农村低保资金1212万元。全市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4.3万人,扩面4.2万人,月人均救助水平达到56元,比上年提高14元,分别超过省、市政府考核目标11元、4元。

  3、敬老院建设及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改扩建敬老院28所、村级五保之家24所,新增集中供养对象2310人。全市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44828人,其中分散供养对象35298人,集中供养对象9530人,集中供养比例为21%,集中供养标准按各地城市低保“三无”对象标准领取五保供养金,分散供养对象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9月28日在临澧县召开了全市农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10月30日,《中国社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常德:用编制和资金保障五保老人应养尽养》 一文,大篇幅推介了常德的五保集中供养工作经验。

  4、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年初计划建设农村安居房1000户。2009年,全市实际竣工入住2177户,占计划任务的217.7%。

  (三)推进社会救助,在发挥 “兜底”保障作用上下功夫

  1、提高了城乡低保保障线标准。2009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提高了50元,市城区由180元提高到230元;其余县市区统一提高到20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在2005年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3元基础上提高到1067元。

  2、加强了城乡医疗救助工作。2009年向上争取医疗救助资金3700万元,救助21.5万人,其中救助大病患者3.1万人,资助参加新农合13.75万人,资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65万人。

  3、加强了救灾救济工作。下拨救济资金2346万元,救助困难群众562600人(次),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4、启动了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全市救助城乡临时生活困难对象1.38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608.7万元。

  5、开展了市直改制企业独立工矿社区困难职工专项救助。全市共救助市直改制企业独立工矿社区困难职工4.8 万人(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701万元。

  (四)发展优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在维护民利上下功夫

  1、加强了优抚安置工作。全年发放抚恤补助和退役安置资金1.2亿多元,确保了政策性抚恤补助和退役安置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出台了《常德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基本解决优抚对象治病难的问题。全市共接收退役士兵3096人,其中需政府指令性安置的有1247人。市直共接收城镇退役士兵343人,需指令性安置的286人。市直安置对象本月可完成安置派遣,退役士兵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和自谋职业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已发放到位。

  2、加强了社会福利工作。全市现有社会福利机构30家,供养孤寡老人、残疾人、社会弃婴、孤儿和托养社会老人2100多人。

  3、加强了慈善工作。争取中华慈善总会的支持,将健行天下--股骨头坏死大型医疗援助项目落户我市,争取了价值500万元的医疗器材和药物。建立了慈善、低保、福彩3个助学平台。8月21日,举行了“爱心改变命运”助学金发放仪式。2009年,全市民政部门共救助寒门学子1300多名,发放助学金310万元。

  (五)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在促进社区和谐上下功夫

  1、城市社区建设稳步发展。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积极培育特色社区。武陵区三岔路街道、城北街道先后被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涌现了“武陵欢歌”、“激情龙阳”、“欢乐津城”等社区文化品牌。武陵区涌现了光明巷学生餐桌、红卫敬老院、西园党员义务服务岗、新东街红白理事会、体育东路群众文艺、新光流动人口管理、紫桥群众体育等10个特色鲜明的社区服务品牌项目;涌现了光明巷义务巡逻队、府坪巷义诊、“爱心紫桥”等社区志愿服务品牌。

  2、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开。2009年,积极抓好农村社区试点扩面工作,试点村从6个增加到118个。在建设上,推行“四通四改一化”进村入户,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在服务上,完善了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幼儿托管、五保供养、社会救助、劳动就业、治安维稳、农业科技、商业中介、文化娱乐等服务。目前,结合新农村建设,我们正在建设澧县澧阳镇经临澧县北至石门县楚江镇公路沿线农村社区走廊,推进农村示范社区建设。

  3、村民自治逐步深化。全市各个行政村,普遍建立了村民自治章程、村务公开制度、村委会议事制度、村民会议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保障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六)坚持依法行政,在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1、发展社会组织。全市已经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1466个,其中市属社会组织391个(其中社团组织25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4个),县(市区)属社会组织1055个(其中社团组织77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82个)。指导社会组织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点解决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等问题。

  2、规范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工作。全市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合法率达100%。市婚姻登记处被评为全国、全省婚姻登记先进机关。

  3、推进殡葬工作。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殡葬改革,全市强制火化区火化率达到82.9%。

  (七)围绕民政为民,在加强自身建设上下功夫

  1、开展了三大活动。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建设人民满意机关活动和“作风建设年”活动,改进了机关作风,增强了干部素质,提高了服务水平,提升了行政效能,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2、推动了乡镇民政队伍建设。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乡镇民政队伍建设工作。我局将乡镇民政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列入了2009年县市区民政工作考核指标。各县市区的基层民政工作力量有所加强,临澧县乡镇民政工作人员已配备到位。

  3、启动了民政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我局成立了信息中心,完成了民政信息平台建设招投标工作,正在组织施工,预计12月底可完工。

  4、加强了联带包创精细化管理工作。一是在“联”字上下功夫,强化了组织领导。年初,局党组对联带包创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把联带包创工作摆上了全局工作议事日程,作为加强干部管理和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进一步统一了认识,加强了组织领导。按照市委政法委的要求,修订了联带包创精细化管理办法。二是在“学”字上动脑筋,提高了熟知程度。我们先后召开了局党组会、局务会对联带包创精细化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出台了市民政局联带包创精细化管理考评细则,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使民政干部职工的熟知率明显提高。三是在“活”字上求创新,提升了队伍活力。我局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加强队伍建设。第一,在全系统开展了科级职位竞争上岗,进一步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第二,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使全局干部职工的党性观念明显增强,为建立高效机关提供了良好的队伍保障。

  5、 加强了机关政务管理工作。一是目标明确,组织机构健全。我局通过运用统一归口、定量到项、包干实施、确保规范的“统定包保”管理机制,加强对局机关人、财、物、事的全位管理,达到管理规范、运转高效、服务优质、保障有力的工作目标。调整了机关政务管理领导小组,由局长熊国建同志负总责,副局长、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李巨开同志任组长,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政务管理的日常工作。二是制度完善,管理职责对接。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工作考勤、办文办会办事、政务公开、信息处理、文体卫生、财务管理、车辆及公用物资管理、机要保密、安全保卫、文明创建、值班、办公自动化等制度。同时与科室量化考评相结合,在管理上实现岗位职责对接、绩效考核对接。三是加强学习,引导干部知规守规。组织机关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机关政务“统定包保”规范化管理办法》,增强了干部职工对机关政务管理制度的熟知性、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四是把握切入点,依托活动促管理。坚持把加强政务管理与文明机关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纯正风气;与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凝聚人气。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活跃了机关的气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把全局干部职工的心凝聚在了一起,在工作上形成了活力。

  2009年,我市民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失地少地农民、八大国有改制农场、纸厂关闭企业困难职工等各类特困群体增多,低保“应保尽保”压力大,社会救助资金缺口大。二是民政信息平台建设和乡镇民政队伍建设工作才刚刚启动,制约了民政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涉军群体的要求越来越高,维护稳定的任务越来越重,给民政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四是工作发展不平衡,还需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促进全面发展等。这些问题急需我们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工作思路

  (一)总体思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为主线,以建设人民满意民政为目标,解放思想,服务大局,开拓创新,吸纳各种资源和手段,破解难题,努力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

  (二)工作方略。一是攻重点。争得到钱、立得了项、募得到捐。二是克难点。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的意见》,着力解决民政经费不足、基层民政工作力量薄弱等问题。三是强基础。主要是加强民政部门班子和队伍建设。四是重管理。整个民政工作实行精细化管理,一切按制度办事,规范管理。

  (三)目标任务

  1、着力改善民生,促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民政工作是关乎政府良心的工作。民政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做好民生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权益,通过社会救助实现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1)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为基础,以教育、住房、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制度健全、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扎实推进城乡社会救助规范化、信息化,有效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根据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适当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在争取上级加大转移支付的基础上,由县级财政兜底,分散供养标准逐步达到1800元,集中供养标准达到2400元。认真贯彻落实《常德市农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办法》,解决农村敬老院建管脱节、运转困难的问题。建立资助救助对象参合参保、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援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模式,在石门县、临澧县、桃源县、澧县、武陵区等地建立医疗救助网上审批示范点。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对低保边缘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实施延伸专项救助。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化救助网络系统。认真贯彻《湖南省扶持革命老区发展条例》,统筹安排好老区专项资金,帮助更多的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2)完善减灾救灾体系。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救灾减灾并重,有灾时救灾,无灾时备灾;用救灾拉动减灾,靠减灾支持救灾,两项工作协调推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减灾备灾和应急响应相配套,灾民救助和恢复重建相衔接的自然灾害救援体系,全面提高抗灾救灾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全面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完成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应急救助预案的修订编制工作,加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抓好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管理、救灾款物保障、社会动员、救灾综合协调等机制的完善与建设。加强基层救灾队伍建设,加大灾害信息员培训力度,探索灾害信息员管理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备灾工作力度,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齐全、供应充足的原则,加强市、县(区、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强救灾物资的储备,满足救灾需要。搞好减灾宣传,强化公众减灾意识,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建立公园、广场、绿地等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开展城乡“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加大农村安居工程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10年完成1000户农村无(危)房户的援建任务。

  (3)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以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着力构建党政主导的大老龄工作格局,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福利彩票事业,2010年全市销售福利彩票总量达到1.3亿元,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筹措更多福利资金。

  (4)完善慈善事业发展体系。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形成政府支持、社会举办、公众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多渠道募集慈善资金,广泛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发挥慈善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用。

  2、全力服务国防,促进双拥与稳定的统一

  民政是为国防服务事项最多的政府部门,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积极支持国防建设,为部队解除后顾之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服务国防,就是要认真做好拥军优属、优待抚恤和各项安置工作。

  (1)大力推进双拥工作。一是健全双拥工作网络。进一步健全双拥领导机构,建立各级双拥工作网络,健全基层群众性双拥组织,推动双拥工作向企业、乡村、机关、学校、社区、连队发展。二是加强双拥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双拥工作的长效保障机制,完善和落实双拥协调制度,实现双拥工作规范化、活动经常化,促进我市双拥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双拥宣传。结合全省“两万三千”活动规划,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双拥宣传,积极推介双拥先进典型,周密组织走访慰问活动,配合驻地部队深入开展国防教育,不断提高全民双拥意识。四是加强军民共建。切实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积极帮助驻地部队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双拥工作社会化拓展的调研与实践,扩大双拥工作领域,加大对行业拥军、社区拥军、社团拥军、科技拥军的协调和组织;推动部队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应急处置、新农村建设、国防教育、扶贫帮困等,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2)认真落实抚恤优待各项政策。认真落实抚恤优待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在乡老复员军人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抚恤补助标准。贯彻落实《常德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试行),依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立健全我市优抚对象医疗减免、医疗救助和医疗优惠的医疗保障体系。

  (3)争取出台《常德市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办法》。深化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进一步健全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工作程序,加大自谋职业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力度,保障退役士兵合法权益。

  (4)做好涉军维稳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双拥优抚安置政策,抓好政策宣传、教育疏导、解困帮扶和接访答复工作,充分发挥双拥优抚安置“社会稳定器”、“减压器”作用。

  (5)抓好军休军供工作。认真做好军休干部接收安置工作,全面落实军休干部政治、经济待遇,深入开展“和谐军休家园、和谐军休家庭”创建活动,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军供站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军供保障能力。

  3、建设城乡社区,促进和谐与宜居的统一

  以建和谐社区、宜居社区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活动为载体,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以建社区走廊为龙头,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将澧县澧阳镇经临澧县北至石门县楚江镇公路沿线的27个村建成农村社区走廊,其他县市区各选5个左右的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1)加强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城市尽快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并注重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向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新建社区、困难群众居住集中的社区倾斜。二是在农村逐步建设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的场所,改变农村社区服务落后的面貌。结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场所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解决农民群众饮水、行路、能源、垃圾处理、房屋安全等方面的困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一是大力推进以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倡导“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二是动员驻城乡社区的机关、部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驻共建,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以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为重点,大力开展城乡社区志愿服务、互助服务,发展慈善事业。三是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城乡社区服务业,构筑安全、方便、就近、舒适的强身健体圈、文娱活动圈、生活服务圈。

  (3)完善城乡社区管理。一是积极推进城乡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履行政府在社区管理方面的责任。健全社情民意收集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社区居民的呼声,有效防控和化解社会矛盾。二是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支持村(居)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三是建立以社区民警为主导,以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全面提升城乡社区安全防范水平。

  4、推进民政项目建设,促进基础设施与持续发展的统一。一是争取纳入一批。重点争取把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社会福利类项目,优抚医院、光荣院等优抚类项目,地方各级减灾中心、灾害应急指挥中心等救灾减灾类项目,以及救助站、殡仪馆和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站)、社区信息服务平台等其它公共服务类项目建设,纳入政府扩大内需的项目规划,纳入全市基础建设的笼子,在资金上支持,在税费上减免。当前,各区县市要着手谋划建设农村中心敬老院,覆盖全县(市、区)或几个乡镇,床位达到300-500个,力争在发改委立项,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二是抓紧建设一批。继续抓好乡镇敬老院建设,确保“十一五”期末实现“一乡一院”目标。各县市区以福利院、敬老院、村级五保之家为依托,推进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市本级新建一所老年福利服务中心。2010年,完成市精神病医院住院大楼建设,抓好德山殡仪馆和市火葬场配套工程建设。三是编制论证一批。做好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当前和长远发展规划的调研、论证、编制,建立项目储备库,按时间梯度抓好建设。

  5、发展社会组织,促进规范管理与发挥作用的统一。按照创新体制、规范管理、发挥作用的基本思路,争取在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方面取得新成效。

  (1)创新体制。一是创新登记管理部门的体制。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加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部门体制建设。对应党的十七大对“社会组织”的称呼,积极争取将市、县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更名为“社会组织管理局”,将现有事业编制或依公管理编制人员全部转为行政编制;县一级至少按《行政许可法》要求配备两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拨付足够的经费和配备必要的执法车辆,彻底解决各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部门长期以来人员不够、经费不足、缺乏执法力度等问题。二是创新社会组织党建管理体制。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探索:第一,在各级登记管理机关设立社会组织党工委(由登记管理机关负责人担任书记),接受同级组织部门的领导,统一管理本级、指导下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行登记管理与党建工作一起抓。第二,在同一系统或同一行业社会组织中建立社会组织党总支,负责各个党支部的领导和管理工作。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党支部。有三名以上党员的社会组织,可独立建立党支部;不足三名党员的社会组织,可由几个同系统、同行业的社会组织联合组建党支部,也可编入主管单位机关党支部。第四,社会组织中的专职工作人员,只要符合党员条件的,都允许发展入党。第五,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发挥党对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

  (2)规范管理。在依法登记的基础上,推动我市各类社会组织全面协调发展,按市场化原则改革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和规范科、教、文、卫、体等社会组织。健全监管机制,切实改变“重登记、轻管理”的倾向,逐步由重入口登记向兼重准入和日常管理转变,坚持依法管理,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诚信建设。

  (3)发挥作用。引导社会组织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积极开展活动,在专业服务、内部自律、反映诉求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加强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合作,面向会员、面向行业、面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公共服务和公益支持。引导社会组织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为民解难,用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建设“和谐常德”的各项任务中去。

  6、强化工作措施,促进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为完成2010年的工作目标任务,我们将采取超常的举措,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1)抓好民政班子和队伍建设,强化落实的力量。一是加强民政部门班子建设。民政局班子成员要带头讲政治、讲团结、作表率,争创学习型、为民型、创新型、实干型、廉洁型、和谐型的领导班子。二是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开展教育与培训,提高民政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学习型、奉献型、务实型的民政干部队伍。三是加强乡镇民政组织建设。目前,乡镇民政机构不全、编制紧张、经费吃紧、设施不足、手段落后是困扰基层民政部门的普遍难题,为此,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民政工作机构,充实基层民政工作力量,编制从现有的乡镇干部中划转;农村村委会(城市社区)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负责做好基层民政工作。四是加强机关党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强化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意识,贴心为民办实事。

  (2) 实行精细化管理,改进落实的方式。围绕管理程序化、目标精细化、任务定量化、考核标准化的行政管理目标,以精、准、细、严为基本要求,以建立工作流程和管理链条为重点,将各项民政工作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容,全面梳理民政工作职能与任务,逐一明晰工作事项与目标,科学界定岗位职责与人员定位,规范编制岗位说明书与工作流程,制订分项工作基本标准与规范,建立考核评估奖惩体系,推进民政工作的流程化、精细化管理;推进依法行政,确保全市民政事业科学发展。

  (3) 加强民政信息平台建设,创新落实的手段。建立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灾害救助、慈善救助等为一体的市、县、乡三级联网民政信息平台,联进民政广域网,加入民政网站群,推行网上办公,充分运用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民政工作效能。

  (4)打造民政支持机制,优化落实的保障。从宏观协调着眼,争取党委、政府支持重视,从政策层面建立促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扶持机制。进一步加大民政专项资金保障力度,建立民政专项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对上级要求落实的城乡低保、救灾救济、临时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等专项资金,争取市、县两级财政足额安排到位。进一步加大福利彩票销售力度,募集更多的公益金。动员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兴办社会福利机构。争取市、县民政部门工作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解决工作经费紧张的问题,为推进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