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总结

常德市民政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2011-01-19 10:41 来源:办公室
字号:【

  “十一五”期间,全市民政工作紧紧围绕“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紧扣热点,突出重点,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十一五”期间及2010年主要民政工作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的民政事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救灾信息平台建设、城乡社区建设、村(居)民自治等10多项民政业务工作跨入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民政服务民生的范围不断拓宽,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组织体系不断壮大。全市民政工作统筹推进、运行良好。一是推进了民生工程建设。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保障各类弱势群体达50余万人。优抚政策得到较好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出台了《常德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基本解决优抚对象治病难的问题,全市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到55.1%。全市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得到良好发展,募集福彩公益金2.12万元,社会养老机构29家,床位2917张,入住老年人1596人,老年人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在慈善助困方面,近年来,以“慈善一日捐”为基础,以项目募捐为重点,大力拓展市外慈善资源,市县两级慈善机构共募集款物9000多万元;连续多年开展了“爱心改变命运”助学活动,全市累计救助贫困大学生1200余名,发放助学金400多万;连续4年开展了“慈善医疗金叶卡”医疗救助项目,发放金额240多万元,救助贫困患者4800人次。 二是搭建了基层管理平台。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平台。全市建立了村(居)民自治机制,建立了科学的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保障了村(居)民的民主权利。建立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服务平台。重点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年增长速度达到了20%以上。全市已经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1466个,各类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卫生、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拓展了民政公共服务。全市投入建设资金8800多万元用于城市社区建设,新建、改扩建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345处,服务网点建设已成规模,服务配套体系初步建立,标准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农村社区建设试点面扩大到121个村,建设跨越临澧、澧县、石门3个县的农村社区建设走廊。国家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视察了临澧县同心社区和澧县护国社区,对常德市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给予了肯定。全市筹资1.8亿元用于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市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工作合法率达100%,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先进机关。全市强制火化区火化率达到82.9%。

  “十一五”期间,各项民政工作取得了较大的丰收,尤其是2010年来,我市各项民政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民政工作全面迈上了新台阶:

  1、社会救助全面提升。不断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将更多的困难群体纳入了社会救助范围,既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也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减轻了“包袱”。一是城乡低保进一步扩面提标。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164元,比年初提高了16元,月均保障12.9万人;农村低保人均补助水平达到66元,比年初提高10元,扩面已完成3万人以上,月均保障16.8万人。二是市直改制企业社区6200名困难职工得到了救助。三是5710名生活暂时困难的城乡居民给予临时生活救助,发放救助资金达280万元。四是对全市20.8万人次实施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419.3万元。

  2、五保供养再上台阶。今年,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将加强和改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列为1号议案。为落实一号议案,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我们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常德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办法》,该办法的出台,为五保老人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一是着力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全市49466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中,集中供养率24%,比年初提高了3个百分点,集中供养标准由过去的年人均2200元提高到了2400元以上。分散供养标准由年人均1000元提高到了1200元。二是着力解决农村五保对象就医问题。五保对象由各级民政部门全额资助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患常见病的五保对象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20元的标准发放了常见病门诊医疗卡,并取消了五保对象住院起付线。五保对象住院的自费部分,通过民政部门从医疗救助资金中列支以及不足部分由县级人民政府落实的办法,基本实现了五保对象住院“零支付”。三是着力提高五保对象丧葬标准。严格按照集中供养对象丧葬费用不低于2400元、分散供养对象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落实安排丧葬储备金,确保了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丧葬费用,我市目前执行的五保对象丧葬标准比省规定的标准高出800元。此外,今年的敬老院建设也完成较好,全市共启动了38所敬老院的新改扩建项目,目前已经全部竣工,预计到年底将新增2016名五保对象入住敬老院。敬老院的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人员工资财政保障,人员编制按1:10的比例核定和机构纳入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这几项工作,在我省都属于首创。

  3、灾害救助效果明显。今年,我市部分县市区先后不同程度遭遇自然灾害,331万农村人口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9.9亿元,因灾倒塌房屋5493间,损坏房屋22976间。灾后紧急转移安置13.8万人,救助灾民245万人。为了抓好灾后重建,在我市农村危房改造未纳入国家危改范围、建设资金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向上争取和协调县市区政府落实配套资金,共争取救灾资金3991万元,投入2125万元对1574户农村危房户实施危房改造,目前已竣工1118户,年底全部竣工。

  4、慈善助困不断升级。今年,慈善工作在打造品牌、寻求突破上狠下功夫。发放了200万元的“百合花”医疗救助卡。开展了玉树专项募捐。有效整合慈善、救助、福彩三大资源,开展了“点燃希望”助学行动,为全市1100名本年度考上大学的贫困新生发放助学金250多万元。持续开展了“微笑列车”救助行动,累计为245名唇腭裂贫困儿童提供免费医疗援助。将中华慈善总会“健行天下”慈善医疗项目落户常德,为康复医院争取到5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援助。联合电视台多个频道开展了助医、助学等慈善公益项目的常年宣传。全市9个县市区民政局已全部设立慈善总会办公室,累计发展会员近2000人,拥有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200多个,慈善超市(医院)37家,登记注册慈善义工近3000人。

  5、福利事业稳步推进。今年我市福彩发行工作实现了平稳增长,全市福彩销售总量已达1.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为国家募集公益金0.6亿元。全市现有社会福利机构33家,供养孤寡老人、残疾人、社会弃婴、孤儿和托养社会老人2500多人。另有社会福利企业28家。4月份,全省社会福利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5月份,开展了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8月份,在全市开展了争创“六心”救助管理员的业务活动。10月份,我局拟定的《关于鼓励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已经在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上通过,该意见出台将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6、优抚政策全面落实。我们坚持从保稳定的大局出发,狠抓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军政、军民团结。一是进一步规范优抚资金发放,及时发放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经费7500万元。二是从解决部分优抚对象生活困难出发,在市本级优抚对象临时救助专项资金中支付7.3万元,解决了58名优抚对象生活困难问题。三是及时兑付市直政策性资金127.7万元。四是积极推行安置就业与自谋职业相结合,严格执行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目前,已完成2667名退役士兵的报到登记工作。五是积极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我市成功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受到省政府和省厅高度好评,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打下基础。

  7、社会组织作用凸显。全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有1580家,市本级401家,县市区1179家,2010年全市新登记社会组织152家,增长率达15%。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壮大,其服务功能也不断完善,尤其农村经济协会的发展,为闲置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发展。今年全市社会组织共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安排就业人员1万人左右,培训与推荐就业约10万人。如温州商会在鼎城区投资建成了九光国际大厦,修建了浙商广场,有效拉动我市经济增长。农产品流通协会在我市柑橘产销中,也为橘农增收发挥了作用。全市社会组织在慈善、救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共筹资2000余万元用于捐助灾区。

  8、社区功能日趋完善。全市现有城市社区463个,已建社区服务中心405个,社区服务网点10955个,全市新增社区服务人员78031人,服务项目由最初10多项发展到200多项。农村社区试点村从6个增加到118个。社区在建设上逐步配套,服务上不断完善,在引导社区功能完善的同时,注重培育催生社区第三产业,为社区下岗职工提供了较多就业机会,全市先后有2.3万名下岗人员在社区帮助下实现了再就业。

  “十一五”期间,尤其是今年来,我市民政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多重原因,我市困难群体基数仍然较大,民政部门“保民生”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社会救助压力较大。我市虽然对城市困难居民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但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的转轨,应保尽保压力仍然较大。目前,我市城市低保主要承受着 “扩面”的压力,土地被征用后的失地少地农民、企业改制困难职工、库区移民、低保边缘户等要求享受低保的群体较多,给社会救助工作带来较大压力。二是财政经费投入不足。民政事业对加强社会行政管理、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确保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但财政投入比例仍然偏低,民政事业经费不足。目前,大多优抚对象的抚恤标准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灾害救助和社会救济水平不能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三是基层力量相对薄弱。乡镇民政工作力量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基层工作不规范、装备手段落后,难免造成民政政策难以及时落实到位。全市现有民政救助对象60多万人,范围广、人员多,统计、查阅、跟踪管理的工作量十分庞大,但民政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工作效率不高。

  二、“十二五”总体思路及2011年工作打算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从五个方面着力,着力提高社会救助水平,着力拓展民政公共服务,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提高社会管理效能,着力加强民政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我们将继续以惠民生、促改革、强服务、夯基础为基本思路,重点推进民政管理精细化、社会救助规范化、社会福利社会化、民政服务网络化、工作手段信息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有利条件。为了“十二五”期间全市民政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为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2011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保障“民生”,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巩固城乡社会救助成果。进一步完善低保工作制度,解决好低保边缘户和低收入家庭因灾、因病等突发事故导致的临时家庭生活困难。深入开展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低保家庭定期复核机制,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继续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水平。二是继续抓好乡镇敬老院建设。全市还有13个乡镇未建设乡镇敬老院,争取2011年全面完成“一乡一院”建设任务,并启动中心敬老院建设。三是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效果,不断扩大救助面,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标准及救助水平,确保救助对象能及时有效地获得救助。四是全力做好救灾救济工作。继续对农村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重度残疾人建好住房,做到任务到户、公示到户、资金到户、建档到户、标识到户、验收到户。完善防灾减灾和救灾制度,加强减灾工作基础建设,积极开展减灾科普教育。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紧急救援能力,确保灾后24小时内灾民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二)大力倡导“民助”,积极推进慈善福利事业。一是加快慈善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大慈善宣传力度,营造慈善氛围,开展“慈善天天一元捐”活动,完善“慈善捐助”制度,设立“特困家庭大病医疗慈善救助基金”,加大各类扶贫济困、助医、助学、助孤、助残力度,提高救助效能,规范自身建设,提升慈善公信力,努力使慈善事业成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推动社会福利服务向适度普惠型发展。积极发展公益性养老机构,政府举办的机构要以收养“三无”老人和低收入老人为主。加强老龄工作,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儿童福利水平,落实孤儿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的福利政策,提高养育水平和保障标准。三是加强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养护、教育、康复和技能培训等各项功能,发挥指导示范和辐射社区的作用。

  (三)积极促进“民和”,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完善优抚安置体系。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扎实为优抚对象解决困难,进一步落实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努力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稳步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二是积极创建和谐社区。城市社区建设将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壮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农村社区建设将在成片推广上下功夫,重点帮助农村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立村民学校,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三是认真抓好村民自治。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四是规范民间组织管理。继续重点培育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加快形成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发展格局。针对部分民间组织不规范问题,继续抓好清理规范工作。从2011年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所有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这在全省还属首创。

  (四)认真办好“民事”,规范民政社会事务管理。一是加强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配合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指导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恰当合并村组的工作。加快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建立市、县两级地名数据库和全市地名信息服务网络,完成城市地名公共服务触摸屏和信息亭建设。二是加强婚姻和收养登记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区、县级市集中婚姻登记工作,理顺婚姻登记机构人员编制,抓好婚姻登记系统升级。进一步做好收养登记工作,妥善处理弃婴历史遗留问题。三是加强殡葬改革工作。贯彻殡葬改革的方针,加大殡葬执法力度。提高殡仪服务水平,规范殡葬服务收费行为,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殡葬服务需求。开展公墓清理整顿工作,从严规划和审批公墓,推动公墓生态建设,倡导绿色殡葬。

  (五)扎实助推“民富”,抓好基层基础平台建设。2011年,我们将继续夯实基层,打牢基础,在全市深入开展“民政基层平台建设巩固年”活动。一是加强基层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切实解决基层民政工作力量薄弱和经费短缺问题,切实做到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促进基层民政工作全面提档升级。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争取把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社会福利类项目,优抚医院、光荣院等优抚类项目,市县两级减灾中心、灾害应急指挥中心等救灾减灾类项目,以及救助站、殡仪馆和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站)、社区信息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类项目建设,纳入政府扩大内需的项目规划,纳入全市基础建设的笼子,在资金上支持,在税费上减免。着力抓好市精神病医院住院大楼、基层福利中心等民政系统自身的基础设施服务项目的建设。三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将信息网络向乡镇、街道民政站所延伸。进一步整合资源,建好基础数据库,完善现有视频会议系统,加强民政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切实做好民政广域网的联网和安全运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