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总结

常德市民政局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

2012-01-26 10:09 来源:办公室
字号:【

  今年来,我们以惠民生、强服务、促改革为目标,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拓展公共服务范围,强化社会管理效能为重点,不断转换观念,创新方式,强化措施,在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落实民政工作宗旨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社会救助水平全面提高

  1、城乡低保救助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各种救助对象已达73.4万人,其中近31万人纳入城乡低保保障范围,城乡低保救助水平分别达178元、78元。提请市政府出台了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文件,从2012年1月1日起,将市辖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月人均30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年人均1300元,其他县市也将参照启动。

  2、建立了市城区城乡困难群众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率先在全省为市城区(武陵区、常德经开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的城市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三次累计发放8.38万人次,发放资金838万元。

  3、建立了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援助 “五位一体”的新型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各县市区已基本建立医疗救助“一站式”及时结算服务。

  4、对失地农民实行了动态下的应保尽保,目前全市累计保障16万多名失地少地农民享受农村低保。

  5、全面完成市直改制企业生活困难职工救助。将全市29个市直改制企业社区的8409名职工纳入城市低保范围,救助标准提高到184元。对符合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和低保助学政策的1746名对象及时给予救助,发放各类资金154万元。

  二、为民办实事全面完成

  1、农村敬老院提质升级。全市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8所,超省市任务8所。在全省首开先河,创新实行星级管理评定,促进了敬老院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做法被省厅全省推广。

  2、五保供养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五保分散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达到年均1500元和3000元,其中集中供养标准比去年增长25%。

  3、农村危房改造超额完成。全年实施危房改造7436户,超省考核任务2336户。

  4、城乡低保指标实现“双超”。城乡低保水平分别超过省政府“为民办实事”考核指标10元、13元。

  三、争资争项再创新高

  一是全年争取各类上级补助专项资金9.9亿元,比上年净增2.4亿,增幅达32%。二是福彩发行全年突破3亿元,增幅达61.3%,可募集福彩公益金1.04亿元,仅次于长沙市,蝉联全省第二。

  四、救灾减灾积极主动

  1、完善救灾应急预案。加强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大了对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的指导和督促力度,并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应急预案演练。

  2、加强了基层救灾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指导社区开展灾害隐患普查、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等活动,组织了武陵区青阳阁社区等13个社区创建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整合基层减灾资源,综合利用广场、公园、学校、村(社区)服务设施,建立城乡避难场所,进一步完善了减灾备灾设施。

  3、积极开展救灾补损。全年共争取并下拨各类救灾资金6171万元,下发救灾棉被3930床,救助灾民30.85万人次,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维护了灾区社会大局稳定。

  五、社会福利服务转型加速

  1、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在全省率先出台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经费补助实施办法,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市场提供养老服务,先后为7家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放一次性床位资助264万元,发放运营补贴17.58万元。通过大力扶持,目前全市民办养老机构已占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总量的70.3%。县市区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也不断发展,津市今年开工建设了占地42.6亩、总投资3000万元的津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拟建老年住房300余套。

  2、大力加强老龄事业发展。今年建立了8个省级农村福利服务中心,发放老年人优待证2.7万多本,处理侵害老年人权益13起,启动了创建“中国长寿之乡”的活动。

  3、大力加强孤残儿童保障。争取部省孤残儿童生活补助资金1465万元,比上年度增加127%,极大地改善了孤残儿童成长成才环境。

  4、强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首次争取到中央救助管理转移支付资金320万元,为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矫治、返乡救助和临时安置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5、积极开展慈善募捐救助。坚持在不利环境中主动作为,全年募集慈善款物(折币)近千万元,成功签约冠名基金5支,冠名总额突破1200万元,刷新常德慈善历史。开通全国免费直拨慈善捐赠热线400-0736-158,开全省乃至全国慈善界先河。广泛开展慈善救助活动,扶持弱势群体,累计发放慈善救助款250多万元。

  六、社会管理不断创新

  1、加强社区建设,强化基层服务。积极开展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调研,目前已通过市委、市政府研究,即将出台规范性文件。大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新建、改扩建社区办公用房13处,投资规模达4200万元,进一步完善了基层便民服务综合平台。成功创建了全省第一家“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经验被全省推介。

  2、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增强民间活力。一是创新了登记管理模式,对市级行业协会和无前置审批程序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取消业务主管部门,对一时找不到业务主管部门而又确需成立的社会组织,资料齐全即实行直接登记。今年全市新增社会组织实行接登记15家。二是社会组织管理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市州级社会组织党工委,成立了市社会组织党工委办和市社会组织发展指导中心,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工作经费10万元。三是抓规范化管理,在社会组织中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了党务公开。在社会团体中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并通过省级验收。

  3、规范专项事务管理,推进移风易俗。在加大殡葬执法力度的基础上,从2011年1月1日起在市城区所有殡葬服务场所禁炮,实现了“一炮打响,不响一炮”的目标。殡葬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困扰十多年的德山殡仪馆选址问题基本解决。白鹤山殡仪馆综合大楼主体工程全面竣工,预计2012年3月份可全面投入使用。城区殡仪馆改造工程整体规划已经出台,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七、双拥优抚工作有序开展

  1、全面推进双拥工作。一是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以“四帮”为主题的新一轮关爱优抚对象活动,目前全市已投入资金190万元解决优抚对象生活困难问题。二是广泛走访慰问驻常部队和重点优抚对象,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领导带队慰问优抚对象代表1.1万余户,赠送慰问款物约570万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广泛慰问优抚对象,赠送慰问款物约600万元。三是积极开展“双带双促”活动,推荐18名优秀退伍军人代表在全市重点宣传,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2、认真落实优抚政策。一是各项优抚政策严格执行到位,全年兑现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2亿元。二是积极筹集资金,按每人60元标准,兑现优抚对象物价补贴资金290万元。三是落实优抚对象及农村老党员一次性生活补贴,全市共发放860万元。四是精心开展了革命烈士纪念活动。全市共投入20余万元对陵园、公墓、故居、纪念碑等进行改扩建和综合整治。清明期间,全市共65000余人次有组织地祭扫了烈士墓。

  3、有序开展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认真开展安置资格审查。搞好了2010年冬季退役士兵档案接收、审核和退役士兵接收报到工作,对全市转业士官档案进行集中审核、接收。开展了2010年度市直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督查,全部妥善解决。召开了市直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动员会议,鼓励退役士兵自谋职业。

  4、涉军维稳坚持“四个到位”。 一是政策执行到位。全面落实了各项优抚安置政策,政策落实不打折扣。二是机制保障到位。制定下发专门考评办法,对退役士兵维稳工作实行了“一票否决”。三是稳控包保到位,对上访隐患全面摸底排查,对重点信访人员约谈教育,尽量把信访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处置应对到位。遇到集访事件,按照预案迅速启动应急处理机制,坚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做好了集访人员疏导化解。

  5、军休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对全市军休干部(士官)、遗属进行走访慰问,对特别困难的军休家庭进行了重点慰问。二是完成全市军休数据更新上报,切实摸清了我市军休人员“家底”。三是分配下拨年度军休经费1622万元,军休干部相关待遇得到有效保障和落实。四是顺利承办了全省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现场会,常德军休工作精细化管理暨联包共创活动经验在全省推广。

  6、搞好了军供站正规化建设达标,完成了军供站淋浴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年内接待外地部队就餐2批次共400余人,圆满完成各项军供保障任务。

  八、地名区划工作有力服务大局

  1、全面完成桃花源管理区区划调整工作。有效落实了市委、市政府“打造大桃花源,创国家5A级景区”的战略部署。

  2、全面完成常德经开区整体代管鼎城石门桥的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全力服务了常德工业走廊建设,支持常德经开区做大做强。

  3、全面完成安乡县大鲸港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进一步拓展了县城发展空间,有力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九、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

  1、完成全市第八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全市3368个建制村实现100%换届。村级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新一届村委会成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0.4%,党员占82.5%。村支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达68.2%,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达79.5%。

  2、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将村民自治纳入对县市区岗位目标考核范围,进一步健全了党政统一领导、民政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平台不断拓展,全市村务公开栏设置率达95.8%,村务公开面达100%。

  十、民政工作亮点纷呈

  1、政策创制力度空前。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在出台政策上实现新突破。《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创新和加强社区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常德市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常德市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暂行办法》、《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等近10个规范性文件陆续以市委、市政府及两办名义出台,有效破解事业发展难题,进一步完善了民政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2、创先争优成效显著。通过创先争优,各项民政工作不断取得突破,今年先后有农村敬老院管理、福利院管理、救助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殡葬管理等10多项工作被省以上表彰或推广,熊国建、白井成、刘燕、杜登庆等一批民政工作者被评为全国先进,全市民政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3、工作经验典型不断涌现。社会救助、老区建设、军休服务的创新做法被省厅充分肯定,有3个现场会选定我市召开。在全国民政系统中率先研发精细化管理全业务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常德民政精细化管理的影响不断扩大,省厅在全省民政局长培训班上给予了重点推介,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西藏山南、江西萍乡民政局等有关部门专程前来进行了学习。“常德市民政局精细化管理”创新项目入选“2011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数据库和案例库。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先后在全国大会上代表湖南发言。农村敬老院星级管理模式,被民政部机关报《中国社会报》头版头条推介。

  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民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以创新创制创优为动力,以惠民生、优服务、强基础、促和谐为主线,突出重点、扎实工作,进一步发挥民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紧紧盯住指标体系,着力改善与保障民生

  将各项工作指标体系作为群众评价民政工作好坏的重要砝码,紧紧盯住、牢牢锁定、全面落实。总体目标是全年争取各类上级补助资金11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亿元。争创“全国民政单项工作领先市” 、“全省民政综合工作领先市”,进一步优化六大民政公共服务体系。

  1、优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建立统筹各类社会救助资源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社会救助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将市辖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300元和年人均1300元。力争全市城乡低保救助水平提高15元,分别达到193元和93元。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6所,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提高300元,分别达到3300元和1800元。五保对象丧葬费补助标准提高到3000元。

  2、优化减灾救灾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管理、救灾款物保障、社会动员、救灾综合协调等机制。搞好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库等减灾备灾设施建设,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年力争改造农村危房5000户以上。

  3、优化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提高孤儿养育水平,力争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达到每月600元以上,机构养育孤儿最低养育标准达到每月1000元以上。福利彩票发行力争比上年增长10%。

  4、优化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体系。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形成双拥组织网络化、工作制度化、活动经常化的双拥工作新局面。全面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力争资助优抚对象参保参合率达到90%以上,确保全市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率达到100%,自谋职业率达到55%以上。抓好军休人员接收安置,确保移交方、接收方和安置对象本人三方满意。加强军供设施建设,争创“基础设施上一流、两个服务争上游”军供站。

  5、优化社区发展和基层民主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试点,新建、改扩建城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10处。推进农村社区走廊建设和农村社区全覆盖创建,新增农村社区建设实验村50个以上。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抓好全市第八次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做好“难点村”后续治理。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务公开面继续保持100%。

  6、优化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殡葬执法、收养登记、婚姻登记、募捐管理等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机制,不断优化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力争收养登记合法率、婚姻登记合法率、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达标率三个100%,强制火化率达到85.5%以上。加强行政区划、地名管理工作,加快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二、更加突出创新创制,切实解决重点难题

  把创新创制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好,用创新创制推动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1、加强政策创制,解决事业发展难的问题。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政策创制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为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资金投入、部门协调等事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瓶颈问题开展政策创制,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出台一批规范性文件,切实解决工作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确保全局发展“一盘棋”。同时,立足各项优势工作,在扩大领先优势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建立工作推进、行为约束、激励保障等创新发展长效机制,推动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创新体制机制,解决社会管理难的问题。民政是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部门之一,在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中的责任很重。我们将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不断在基层民主建设、城乡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事务管理体制机制上创新,搞好《创新和加强社区工作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细化配套,推动城乡社区规范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地名管理、殡葬管理、儿童收养、婚姻登记、募捐管理等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水平。

  3、建立长效机制,解决精细化管理推进难的问题。精细化管理是我们在全国民政系统中首创的机关政务规范管理模式,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精细化管理体系,针对精细化管理推行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出台一批规范性制度,切实保障领导投入、精力投入和资金投入,确保精细化管理的硬件设施、网络建设、技术保障全面到位,确保全业务管理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力争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全面推广。

  4、加强基层基础,解决民政基层薄弱的问题。民政基层基础薄弱是当前影响民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下一步,我们将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到基层,努力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从人员配备、平台建设、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统一和规范,努力形成一整套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的执行标准和参照体系。积极推动各地加强基层民政队伍建设,完善基层民政综合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好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基层民政服务“数字化”、“网络化”,用更加完备的设施和便捷的手段服务群众。

  三、着力打造民政文化,精心提炼民政精神

  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重视文化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用先进的民政文化引领事业发展,用积极的民政精神激励干部进取。

  1、不断丰富民政文化载体。积极加强革命烈士纪念设施、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等民政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开展烈士褒扬、敬老扶幼、移风易俗、抗灾减灾等工作,努力把孝亲敬老、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爱国奉献等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好,把绿色殡葬、文明祭祀、抗震救灾等先进文化传播好。进一步搞好常德民政网、《常德社会组织》、《常德慈善》、民政文化展厅、机关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政文化活动,不断拓展民政文化载体。

  2、积极创浓民政文化氛围。大力开展宣传推广,整合利用各类媒介资源,积极营造扑面而来的民政文化氛围。认真巩固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争创市级文明标兵单位,全面冲刺省级文明单位。结合精细化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机关政务管理标准化体系,形成一系列民政标准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充实民政文化内涵。

  3、大力弘扬民政精神。在全市民政干部队伍中大力倡导“为民、务实、创新、奉献”的民政精神,努力提振又好又快发展民政事业的“精气神”,让各级民政干部职工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谋事干事。

  四、十分注重创先争优,努力打造满意民政

  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和“建设人民满意机关”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群众需求,推动事业发展,优化民政形象。

  1、深化活动主题。将“真情暖人心、满意在民政”的主题贯穿于争创活动全过程,始终紧扣民政为民,以群众满意为导向,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争创群众满意窗口、争创优质服务品牌、争当为民服务标兵。

  2、扩大活动范围。按照“扩大范围,全面覆盖”原则,在市、县、乡三级民政系统窗口单位全面推开,形成“纵向到底”的活动参与体系,确保活动参与面100%,达到“人人创先争优,个个争创满意”的整体效果。

  3、确保活动实效。精心制定活动方案,实行目标量化考核,确保活动真正取得实效。通过开展争创活动,不断优化为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坚持用工作成效检验活动效果,用争创活动推动事业发展。以创建活动为抓手,全年争创国家级创新亮点工作5个以上,争创省级创新亮点工作1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