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民提复〔2025〕19号B类
蒋鸣、刘威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案》已收悉,现回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设施建设,提供多元化服务供给方面
近期,我市将养老服务设施体系融入城市更新行动规划,围绕老年群体对家门口“享”老的需求,因地制宜逐步补齐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短板。一是完善设施网。截至目前,全市县、街(乡)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为100%;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数量覆盖率为90%,三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已基本建成。二是建好服务圈。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打造集餐饮、娱乐、悠闲、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不断丰富“圈内”养老服务载体,让居家老人退休后仍可以在社区“朝九晚五”乐享晚年。三是明确硬指标。出台《常德市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用房建设管理办法》,要求新建住宅标配“养老服务设施”。自该办法实施以来,全市新建住宅小区全部配建养老服务用房。四是培育新力量。制定《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出台《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常德市本级养老服务业扶持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对居家和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家庭床位建设和连锁运营等给予资金补贴,对优质服务企业给予资金奖励。通过政策扶持推动,截止2024年,全市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增至36家。在政策利好环境下,常德市宜佳养老、武陵区德养颐康、鼎城区孝为先、柳叶湖爱颐家叮咚、石门康乐福、津市福万家等十几家上门服务企业逐步实现稳定发展,开展规模化、连锁化运营。
二、关于强化部门协同,优化多方位服务保障方面
常德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全市“十四五”规划将养老事业作为打造“全国大健康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明确,提出“发展银龄产业”。研究并出台《常德市“十四五”期间“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提出“培育壮大用品和服务产业”、“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等产业发展举措,谋划储备养老服务体系重大项目125个,总投资60.57亿元。“十四五”以来,14个养老项目争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央预算内资金18356万元。同时,我市积极申报并成功入选“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
健全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合作,应用智能看护系统,有效开展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康复、巡访关爱等居家养老服务。支持符合条件民营医疗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一是不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转型。建立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转换机制,发展康复、护理、中医养生等医养结合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农村留守老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二是发展“互联网+照护服务”。完善应用医养结合信息管理平台,实行老年健康服务网格化、信息化、精准化。三是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建立签约协作关系。全市所有养老机构采取就近原则与医院、卫生院(所)签署了转诊协议,建立了绿色通道,养老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签约覆盖率达到100%。
三、强化社会联动,深化多层次养老服务方面
近年来,我市在养老服务方面积极同社会各界进行交流和联动,出政策、抓项目、育协会,引导力量、资本投入到养老事业中来,同时团结了从业人员,更好存进多层次养老服务发展。
一是出台本地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落实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给予床位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鼓励社会化养老机构探索差异化、品质化的养老服务,激活市场动能。二是形成养老服务特色模式。探索“物业+养老”、“家政+养老”、“养老+助餐”、“养老机构+上门服务”等模式,积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服务格局。三是培育行业协会,稳定从业人员。成立常德市养老护理员协会,按照“政府助手、会员之家、发展平台”的定位,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提高队伍凝聚力,通过行业“抱团”,让养老护理员有“组织”归属,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正视养老服务的工作价值,提高自我认同,为行业长期稳定发展夯实人才队伍。同时,充分发展老年志愿者、发挥乡村“五老”作用,发展社区(村)基层老年协会,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
非常感谢您对养老服务业的关心和支持!
常德市民政局
2025年5月23日
签 发 人:杨文惠 联 系 人:刘姿延
联系单位:常德市民政局 联系电话:725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