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型政改”:乡镇政府能力建设的“津市实践”
在“小政府”管“大社会”的实践中,处于县级政府与农村社区中间的乡镇板块怎样设计实践坐标、定位实践角色、探索实践路径、创新实践模式?带着这些实践课题,津市市委、市政府一路负重走来,在全域服务的视野中探索,在深耕基层的作为中创新,通过乡镇“三破”下行撬动能力“三提”上升的“V型政改”,不仅有效将乡镇“层级管理”压缩为“扁平服务”,而且推动了乡镇干部服务在社区、情况掌握在社区、决策执行在社区、问题解决在社区、业绩创造在社区,既赢得了群众的“口碑”,又获得了上级的“奖杯”,津市市先后获得全国村庄清洁、乡村治理、政务下沉、水系整治等多项大奖,使人居环境、美丽乡村、生态文明、脱贫攻坚等工作步入全省先进行业。
打破身份,干部岗位下放,提升服务履责能力。重点突出干部身份转型,通过干部组团下放、工作包联推进、实践定岗履责,将乡镇干部转换为驻社区干部。转型中,各乡镇分别向每个社区下派一个服务团队,由1名班子成员领衔,随团下放5名乡镇干部,开展驻社区组团服务。组团服务通过政府管理前置到社区、延伸到网格的设计,采取契约服务形式,协管社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治建设;实行每名下放干部联1个社区网格,负责对网格群众提供“零距离”社保、医保、低保、劳保、计生、综治、抗疫、防汛等服务;严格干部“双制双岗双责”,即每一名下放干部同时具有乡镇干部、社区干部双重身份,定有乡镇站所、社区服务两个工作岗位,负有乡镇管理、社区服务的双重任务职责。目前,全市4个乡镇的168名干部全部下放到41个农村社区,并在社区服务中心设岗挂牌服务、联网格到户服务,并通过构建社区15分钟服务圈,把各项便民服务及时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打破边界,服务重心下放,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市政府打破条块边界,让公共服务下沉基层做到“真下沉、真操作、真方便”,将低保、失业登记、村民建房用地及规划许可等38项基层村居能够承办并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一次下沉到镇村(社区),做到群众办事“跑一次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目前,各乡镇干部通过承接市直部门下沉事务,按照“简、少、快”的原则,通过优化办事流程,对各单位下沉的事项要素清单按照“一表一证”办事模式进行了再清理、再优化,并按照下沉事项“只做选择题,不做填空题”的标准,当事人无需提供证明及材料,只需签名即可完成申报,使38项下沉事项审批时限由524个工作日压缩到208个工作日,办事流程由94项简化到55项,申报资料由149项精简到88项,老年优待证、失业登记证等20项事项的办理实现了“秒批”。
打破考核,考评主体下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了确保乡镇干部下放社区、服务下放群众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要求各街道一改对干部纵向单一考核的传统模式,变“上对下”考评为“下对上”考评,让社区和群众成为对乡镇干部工作绩效考评的主体。具体是将乡镇干部考评的话语权下放社区和群众,重点推行了“月评双考”、“季评双奖”、“年评双推”。在“月评双考”方面,实行驻社区书记、群众代表(企业老板)对干部服务双考核,并通过干部如实记录服务工作日志、社区书记据实在工作日志签字考评,促使干部下放必思、必谋、必行服务之事。在“季评双奖”方面,通过干部季度服务述职自评、分管领导绩效点评、基层代表服务测评,各乡镇考评得分前5名的干部评为“服务社区之星”、“服务群众之星”,给予通报表彰和物质奖励;得分后3名干部,乡镇对其告诫谈话,限期整改提高;得分低于90分的干部,按比例核减季度绩效奖金。在“年评双推”方面,全市先后有15名乡镇干部因服务社区成绩突出,被破格提拔为市直单位“一把手”,28名干部提升为副科级,12名社区干部创造性跟班乡镇干部工作,分别被提拔为社区书记和村主任。
(津市市民政局 张明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