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老区政策助推红色旅游发展
临澧地处湘西北,因濒临澧水而得名,是民主革命先驱林修梅、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著名作家丁玲的故乡,也是星火燎原的红色革命老区,打响了太浮山武装割据的第一炮。近年来,临澧县抢抓机遇,用好用活老区政策优势,大力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擦亮“红色名片”,绘就了一幅红色文化更繁荣、特色产业更兴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完善硬件设施,夯实发展基础
以打造“红色临澧、楚韵福地”为目标,不断整合资源,加大林伯渠故居、丁玲故居、太浮山、青山水利工程等红色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力度,全县红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按照“红色、古色、绿色”融合发展规划,狠抓林伯渠故居“三园三区三线”建设,先后修缮、建设林伯渠故居、林伯渠生平陈列馆、林伯渠铜像广场、游客服务中心、九畹园等,摘取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4块国字号金字招牌。
丁玲故居景区以打造名人故里、创作基地、精神家园为目标,先后实施了丁玲故居、丁玲文学创作基地、文学会馆、景区道路、停车场和园林建设,核心区域50亩,整体区域500亩。
为更好做活太浮山“旅游+”大文章,太浮山景区加快发展和建设步伐,水、电、路、厕、网、标识系统、环卫设施、服务中心、游步道、停车场等基础建设逐步完善,新建了湘鄂西苏区纪念碑广场、浮雕广场和抗日战争遗址环线游道、英雄山环山游道等红色旅游景点。
高质量跨越发展进程中,临澧以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契机,创新推行 “公路+红色旅游”融合模式,整合交通、农业、老区政策支持等项目资金,高标准、高质量提质打造“伯渠小道”, 实现临澧交通与红色旅游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伯渠小道”,起自修梅镇高桥村林伯渠故居,止于佘市桥镇蒋家村丁玲故居,全长22公里。小道宛如一根飘柔的彩带,将红色遗迹、绿色生态景区、文化景点有效连接,串点成线、串珠成链。
加快产业融合,丰富发展内涵
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的同时,深入挖掘并讲好红色故事,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林伯渠故居景区充分发挥 “潇湘红八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优势,引进研学基地项目,组建了临澧红色教育培训有限公司。通过村集体经济入股、公司专业运营、村民共同参与,打造红色教育精品体验课程,成立集党建培训、红色研学、团建拓展为一体的可同日容纳 1000 人教学的党建研学实践营地,推出“七个一”(观看一场开国大典、聆听一堂精品党课、重温一回入党誓词、体验一节田间课堂、重走一段“长征路”、传唱一首《马灯赞》、品尝一顿红军餐)精品线路,年均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临澧佘市桥镇蒋家村因丁玲而闻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蒋家村依托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蒋家村故事,做活名人文章,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村里投资修建了丁玲故居文化园、蒋氏文化民俗园、蒋氏宗祠,打造了向阳湖湿地公园、果园、民宿园,目前蒋家村形成了“丁玲故居一日游”精品线路,集文物保护、爱教基地、文旅融合于一体。
太浮山景区从遗址保护、旅游融合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以“红色+绿色”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以湘鄂西苏区太浮山武装斗争遗址等为教学点的全域党性教育基地。目前,太浮山已入选常德市党性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单位团体200多个、游客10多万人次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发挥引领作用,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和红色旅游紧密联系,为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建立了新的增长点。现如今,临澧红色旅游吸引了更多游客前往观光体验,带动了特色产业、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发展和村民就近就业,也带动了村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产业发展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引擎。修梅镇高桥村依托林伯渠故里红色资源优势,融合特色农业发展,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大户为主,村民合作,全力扶持,示范带动”的产业发展模式,规模种植油茶、油菜、太空莲、蔬菜等,全力打造万亩生态油茶示范园、千亩高产油菜科研园、百亩有机蔬菜采摘园,形成多元化绿色产业链。除了村集体创收之外,还为村里劳动力转移创收达50万元。
丁玲故居所在的蒋家村大胆推进“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广泛发动群众,盘活闲置土地。同时,引导致富能人发展绿色产业,兴起千亩李子、千亩罗汉果、千亩油茶等绿色产业,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实现村民、合作社、村集体共同富裕。
红色基因赋能绿色发展,临澧县环太浮山3个乡镇、8个村(社区),借助太浮山红色旅游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水果种植、餐饮住宿、有机稻米、蔬菜、苗木等产业发展,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实现年总收入1.43亿元、农产品销售7300余万元。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